古钱币竟然有这么多奇奇怪怪的叫法!

2024/06/13

钱币的历史源远流长,作为世界上首个使用铸币的国家,钱币早已成为中华文化的载体,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。从最开始的“无文贝币”,到三国时期的“太平百钱”,再到近代的“民国银元”;在如此长久的古钱币历史中,其称呼也在不断的改变,很多叫法都是我们听都没听过的,也有不少叫法出人意料!

 北宋“圣宋元宝”铜鎏金篆书小平.jpg

“孔方兄”

“孔方兄”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晋代鲁褒的《钱神论》中:“亲之如兄,字曰孔方。”意即将钱币视作亲兄弟,并形象地描述了钱币的重要性:“失之则贫弱,得之则富昌”。古人在制造铜钱时,将半成品铜钱穿在圆棍上修锉外沿,而方棍则避免了这一麻烦,因此铜钱中央有了方孔。至于为何称钱为“兄”,是因为“钱”字由“金”和两个“戈”组成,而“戈”与“哥”音同,便有了“称兄道弟”之意。

刘继兴还考证了另一种说法:宋朝大诗人黄庭坚因得罪朝廷被贬职,他的亲友们逐渐疏远他。他在失落中写下了一首诗,其中有句:“管城子无食肉相,孔方兄有绝交书。”诗意是说,自己被贬后,只有笔墨相随(“管城子”是笔的别称),而钱财却与自己绝交。由于此诗的广泛流传,“孔方兄”便成为了钱的代名词。

 “泉”

战国时期,人们称钱为“泉”。北周时期,货币称为“泉”。“始皇一声令,方圆乾坤定”,秦始皇统一币制,规定以“半两”方孔圆钱为帝国的统一货币。由于秦半两外圆内方,具有“周流四方”的意义,“泉”便泛指外圆内方的方孔钱。泉是由四面八方汇集而来,再流向四面八方。钱与“泉”又是近音,至今,集币爱好者仍以“泉友”相称,钱币学家也称为泉学家。

 汉代除凶去央背辟兵莫当挂花钱.jpg

 “邓通”

“邓通”是钱的别称,源自《汉书·食货志》记载:文帝时期,“邓通大夫也,以铸钱财过王者。”邓通是西汉文帝刘恒的宠臣,官居上大夫。相人预言邓通命运穷困饿死,文帝则说:“能使邓通富有的在于我,怎么说他会贫困呢?”文帝赐给邓通一座铜矿山,并破例允许他开矿铸钱,因此邓通钱遍布天下。著名的明代小说《金瓶梅》中就有“功名全伏邓通成”的诗句,由此可见“邓通”成为钱的别称也顺理成章。

“没奈何”

南宋洪迈的《夷坚支志戊》记载:“俗云张循王在日,家多银,每以千两熔一球,目为没奈何。”张循王家富裕,为防盗,将每千两白银熔成大球,称为“没奈何”,意即无法奈何它,连窃贼也无从下手。张俊与岳飞等人屡立战功,但为保全富贵,投靠秦桧,还多方聚敛钱财,担心家中招贼,便将每千两白银熔成大球。南宋罗点在《闻见录》中讥讽他:“只有张郡王在钱眼内坐耳。”因此,“没奈何”成为钱的别名。


 

 

请输入认证码查询